——上海金山、松江三地实践为洛阳牡丹产业升级提供“上海样本”
导语: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如何在现代金融与科技加持下,绽放出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效益”?近日,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李晓周教授、王雯岚讲师指导的“花儿与少年”学生调研团队深入上海金山区与松江区,解码当地牡丹产业通过金融创新、政策落地与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为洛阳牡丹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经验”。
聚焦特色产业 锚定上海样本
牡丹产业兼具生态、文化与经济价值,其转型升级对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调研聚焦上海金山区的上海湾区牡丹园、廊下镇以及松江区的“云间卉谷”(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这三个区域代表了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向全链条、高附加值发展的不同创新路径,共同勾勒出“市场运营-政策保障-科创升级”的有机联动发展图景。
三地实践:勾勒牡丹产业振兴图景
一、上海湾区牡丹园:全季运营激活“花经济”
1. 全季运营破困局:上海湾区牡丹园以“公司+合作社”为基础,融合反季节技术与文化创意,通过春季花海、反季节大棚错峰盛放及常年鲜切花供应,实现“四季有花”,打破传统牡丹花期短、收益单一的瓶颈。
2. 金融杠杆显威力:园区凭借实体资产(估值800-900万元)作为抵押物,可快速获取年化利率低于3%的低息贷款(得益于政府贴息政策,审批周期缩短至约10天)。创新性的“品牌贷”产品,进一步挖掘了“牡丹IP”的无形资产融资潜力。叠加农业保险的保障,有效应对了花卉种植的高损耗风险,构建了稳健的资金与运营闭环。
3. 经济效益实证: 其亲民路线的鲜切花通过零售和社区团购渠道成为市场爆款,深加工的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等产品稳步拓展产业链,年综合营收显著提升,成为集赏花经济、产品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标杆。
二、廊下镇:政策精准护航产业成长
1. 双轨保险强基础:镇政府构建“政策性兜底+农户自愿投保”的双轨保险体系(水稻实现财政全额承保),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有效避免垄断,大幅提升了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农户投保积极性,为产业发展筑牢风险屏障。
2. 金融支持靶向发力: 针对牡丹产业提供高达60%-70% 的贷款贴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合作银行发放年化利率低于3%的低息贷款。与安信农保合作,试点“信贷+保险”联动模式,为花农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
3. 成效显现: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短期通过牡丹文化节快速集聚人气撬动市场,长期则夯实产业基础,推动当地牡丹产业从“单点开花”向“集群成林”发展,成为政府服务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
三、松江“云间卉谷”:科创驱动构建全链生态
1. 全链生态平台:松江“云间卉谷”(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以2000亩规模打造“生产-加工-运输-零售-文化”全业态闭环。通过“平台化运营+精准招商”吸引超200家育种、绿化、电商企业入驻。
2. 园区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电商矩阵与抖音直播引流拓宽销路;京东冷链物流确保鲜切花品质;大数据分析支撑精准营销。同时,金融创新贯穿始终: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简化注册流程、保障子女入学等政策降低企业入园门槛;常态化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助力企业高效融资。
协同发展显合力 经验借鉴促升级
三地实践形成“市场运营-政策保障-科创升级”有机联动:上海湾区牡丹园提供市场破局经验,廊下镇筑牢政策根基,松江“云间卉谷”指明长远方向。这种“产业实践+政策支撑+科技赋能”的协同模式,是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此次调研为洛阳等地区牡丹产业升级提供“上海路径”——以科技突破时空限制、以金融注入动能、以模式创新激活效能,更彰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育人实践:田野是最好的课堂
本次调研不仅是产业考察,更是一次生动的育人实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花儿与少年”团队的金融专业学生们,在李晓周教授和王雯岚讲师的带领下,深入产业一线。他们得以将课堂所学的金融理论(如风险管理、融资模式、政策分析)与鲜活的产业需求(如应对损耗、扩大规模、提升附加值)相对接,深化了对现代农业金融逻辑和乡村振兴产业规律的理解,锤炼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彰显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