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 资讯

大槐树下的初心:老党员在大王庄香山角下的践行振兴之路

日期: 2025-08-06

  在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办事处香山角下的乡村阡陌间,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它扎根土地六十余载,见证过炊烟袅袅的农耕岁月,也目睹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浪潮。就在这棵老槐树下,济南莱芜区梨花涧家庭农场负责人卢诗奎,用七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振兴的动人故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以退休后的二次创业,将 100 亩闲置土地打造成生态果园,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在泥土里播撒下乡村振兴的种子。


一、初心: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承诺

 

  “我是农村出来的,骨头缝里都带着土气。卢诗奎的话语里带着庄稼人特有的质朴。2018 年,当儿子通过镇里招商引资流转的 100 亩土地因经营不善闲置时,这位刚从企业退休的老党员坐不住了。在他看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着好好的地荒在那儿,比剜我的心还疼

  那段时间,卢诗奎每天揣着馒头在地头转,看着龟裂的田垄和丛生的杂草,脑海里总浮现出年轻时生产队里抢种抢收的场景。那时候亩产几百斤就高兴得睡不着,现在有好政策、好技术,咋能让土地歇着?带着这份执念,他踏上去山东农业大学的路,在果树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第一次见到了陈学森教授团队培育的山东酥梨新品种。

  “皮薄得能透光,咬一口全是汁水,甜度比传统品种高三个档。卢诗奎至今记得初尝果实时的震撼。更让他心动的是,这种梨的抗氧化成分远超普通品种,既是水果,又是药材底子可达生者清六用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效果。当得知这树种下后能挂果 60 年,这位老党员当即拍板:就种它!不仅要让土地活起来,还要让它结出能养人六十年的果子。”​

  这个决定起初全家人反对退休工资够花,何必再遭这份罪?但卢诗奎算的是另一笔账:流转费每年要付,闲置就是亏。种上果树,就算前四年不结果,土地也在生钱。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乡亲们的期盼 —— 周边村庄多是留守老人,自家几亩地一年收入不足万元,要是能搞成规模种植,大家的日子就能厚实点

  就这样,70 岁的卢诗奎扛起锄头,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了 学徒生涯。他带着老花镜啃完《果树栽培学》,把教授的指导录音存在手机里反复听,甚至在果园边搭起简易窝棚,守着刚栽下的树苗度过一个个寒暑。党员就是要带头干,干不成咋对得起胸前的党徽?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他最坚定的誓言。


 

  二、使命:绿色账本里的乡村担当

  走进梨花涧家庭农场的果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果树,而是树下齐膝的青草。别小看这些草,它们是梨树最好的朋友。卢诗奎踩着割草机刚修剪过的草坪,脚下传来松软的触感。这片果园里藏着他的 生态密码”—— 不用灭草剂,靠割草机将杂草转化为腐殖质;拒绝化肥,用大豆根粉和生物有机肥滋养土壤;甚至把附近中药厂的废药渣拉回来堆肥,既能帮厂里处理垃圾,又能给土地补营养

  这份对绿色种植的执着,源自一次痛心的发现。2019 年,第一批试种的梨树出现叶片发黄现象,卢诗奎急得满嘴燎泡。陈学森教授团队赶来检测后发现,土壤因常年使用化肥导致板结酸化。教授说,土地和人一样,光吃精饲料不行,得吃粗粮养肠胃。这次教训让他定下铁规矩:宁可产量低三成,也要保证绝对绿色。

  为了守住这个承诺,他在病虫害防治上琢磨出 中医调理法。就像人换季要喝板蓝根,果树也得提前预防。他用生态肥来浇灌土壤,雨季来临前撒上草木灰,实在需要用药时,只选国家有机标准允许的生物制剂,并且在采摘前两个月彻底停用。我用老党员的身份保证,每颗梨都是素颜上市。这份底气,让他的梨在 2023 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时,没有丝毫意外。

  生态账背后是本更长远的民生账。果园常年雇佣周边 5 个村的 30 余名村民,其中八成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孙子,一天还能挣百八十块。”70 岁的卢诗奎算过一笔账,在果园打工一年能收入两万多,比种三亩玉米还多。每到农忙时节,卢诗奎总会把工钱提前备好,不能让老百姓流汗又流泪。有次资金周转不开,他悄悄抵押了城里的房子,先给工人发了工资。

  村里的水泥路更是卢诗奎心头的牵挂。2021 年,看到村民雨天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泥路,他二话不说拿出积蓄,又找亲戚凑了些钱,把村里的大街小巷,六千多米土路全铺上了水泥花了一百八十多万村支书每次提起这事都红着眼圈,他说自己小时候光着脚上学,不能让下一辈还遭这罪。如今,这条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成了果园的物流通道,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装梨。

 

  三、责任:政策春风里的双向奔赴

  “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太多人托着我。卢诗奎常说,自己能坚持下来,离不开政府部门的 雪中送炭2020 年果树刚挂果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销路成了难题。就在他愁得彻夜难眠时,镇里的乡村振兴服务队带着邮政部门的人找上门,三天就搭起了电商平台。姚庄村支书陈华美,和社区书刘磊帮我卖梨去年线上线下卖了三万多斤,占总产量的三成。看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订单,他第一次感受到 数字农业的魔力。

  技术帮扶更是让果园焕发新生。区农业农村局得知他缺技术,专门建立了 专家包联机制,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每月至少来两次,从疏花疏果到水肥管理,手把手传授技艺。原来一棵树留 200 个果就不少,科学疏果后留 80 个,单个重量能增加一两,甜度还提高了。卢诗奎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技术要点,旁边画着密密麻麻的示意图。

  资金难题上,政府的 及时雨总是来得恰到好处。2022 年夏收时节,要给工人发工资时,卖梨的回款还没到账。镇党委书记听说后,带着农商行的人上门办理了 30 万元 鲁担惠农贷贴息后利率才 3.8%,解了燃眉之急。如今,果园的灌溉系统、冷链仓库,都是靠着政府的农业补贴一点点建起来的。

  这种双向奔赴在乡村振兴中不断上演。卢诗奎把自己摸索出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农户,带动 5 家种植户改种山东酥梨。一开始他们怕担风险,我就请教授一起去讲课,免费提供幼苗。现在,周边已发展出 300 多亩的种植基地,形成了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业链。去年,他还牵头成立了农户合作联盟,统一标准、统一销售,让小农户抱成了大集体。

  “土地流转不仅是为了规模经营,更是要让高科技落地。卢诗奎对政策的理解带着实践的温度。他流转的 100 亩地中,有 20 亩曾是撂荒多年的 三不管地块,通过土壤改良后,如今亩产梨达 8000 斤。这就是政策说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他计划明年引进智慧农业系统,用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要让老土地与农业现代化结合



  四、坚守:老党员的 梨树下的修行”​

  在卢诗奎的作息表上,没有 退休二字。每天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他就会拄着拐杖去果园转一圈,用手摸摸梨的长势,俯身看看土壤的湿度。这些树跟人一样,你对它上心,它才给你长好果子。七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对每棵梨树的 脾气了如指掌 —— 哪棵树结果多需要疏果,哪棵树容易染病需要提前防护,他都记在心里,写在挂在树枝的小木牌上。

  资金链的紧绷是常态,却从未动摇他的决心。前五年都是往里贴钱,家人劝我收手,我说再等等,树在长,希望也在长。最困难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退休金、子女给的养老钱全投了进去,甚至跟老战友借过钱。党员说话得算数,当初跟村民保证要让土地生金,就不能半途而废。这份执拗,让他在 2023 年迎来转机 —— 随着产量提升,果园首次实现收支平衡,虽然利润微薄,但他捧着账本笑了一整天。

  五、温度:岁月深处的精神传承

  在卢诗奎的办公室里,有个泛黄的搪瓷缸,上面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已经模糊。这是他 入党时获得的表彰品,如今成了他招待乡亲的专用茶具。当年在生产队当队长,就用这个缸子给大家分过救济粮。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沟壑,却没磨掉那份党员本色。

  这种本色体现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上。每年梨成熟时,他都会请村里的老人先尝,他们的舌头最准,说行才算真行。有次发现一批梨甜度差了 0.5 度,他当即决定降价处理,不能砸了招牌,更不能丢了诚信。靠着这份实在,他的梨成了周边企业的 特供品,去年还走进了济南的社区团购。

  更动人的是那份代际传承的默契。果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乡亲们的支持是最暖的底色。去年台风过后,果园的围栏被吹倒,附近村民自发来帮忙抢修,从早上五点干到天黑,没一个人要工钱。卢诗奎过意不去,杀了自家养的猪款待大家,席间有人说:你为村里做了那么多,我们搭把手是应该的。这种守望相助,让他更坚定了 要把这片土地看好的承诺。

  六、展望:从百亩果园到乡村振兴图景

  如今,50 亩梨园已进入盛产期,剩下的土地正筹备种植新品种苹果。卢诗奎站在老槐树下,望着缀满枝头的梨,眼里满是期待。等全部挂果了,能带动更多人就业,还能搞采摘游。他的规划里,不仅有果树的种植,更有产业链的延伸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庄正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多了,村里的闲置房屋被改造成民宿,每到周末,城里来的游客沿着他修的水泥路走进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这就是我想要的乡村,有产业、有活力,老百姓的日子有奔头。卢诗奎说,他最大的心愿是看到这片果园能成为 乡村振兴实训基地,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学到生态种植技术,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政策的延续性是他最关心的事。跟村里签了 30 年的合同,我盼着这政策能一直稳下去,让后来人能安心干农业。他相信,只要守住土地、守住初心,这百亩果园就能成为乡村振兴的 绿色引擎,不仅结出甜美的果实,更能结出幸福的生活。

  从政策扶持到人文滋养,从生态坚守到初心不改,济南莱芜区梨花涧家庭农场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卢诗奎用一位老党员的赤诚与担当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无数像他这样的人,在泥土里扎根,在岁月中坚守,用双手托举起的希望与未来。这希望,在大王庄办事处的风中生长,在大槐树的浓荫里结果,更在每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乡村人心中,生生不息。

联系方式(微信同号):卢诗奎1396342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