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 资讯

全运会在即,香港为何未见全运激情

日期: 2025-10-15

  一场本应点燃湾区热情的体育盛事,却在香港的冷漠宣传中黯然失色。

  第十五届全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本应成为展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绝佳机会。然而,面对这一难得契机,香港特区的反应却令人大失所望。

  作为内地移居香港的媒体人,我对香港对待全运会的态度感到极度费解与深切痛心。

 

  01 媒体宣传乏力,盛事热情难燃

  香港媒体体对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有效吸引内地乃至东南亚观众前来观赛。相比东京奥运期间日本为持票观众开通90天多次往返绿色通道的便利政策,香港在营造赛事氛围方面显得异常被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省媒体表现积极,充分发挥媒体矩阵宣传效应,配合传统媒体的推广,使市民充分感受到全运会的热烈氛围。从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全程报导到各项设施准备的详细介绍,广东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将赛事筹备情况呈现给民众。

  更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公营机构的香港电台表现尤为令人失望。其表面化的宣传工作给人「交差了事」的感觉,完全未能激发香港市民对全运会的参与热情。

  在需要广泛宣传的关键时期,港台反而将节目从YouTube平台撤下,这种自我封闭的行为与本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向海外传播正能量的目标背道而驰。

  02 公共机构保守作风,浪费宣传良机

  香港电台作为公营媒体,理应协助政府讲好香港故事,向海外传播正能量。然而,保守落后的作风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在需要广泛宣传全运会的重要时刻,却选择收缩传播渠道,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这种表现不禁让人联想到香港特区政府过往一些浪费公帑的项目,如高价购买外国艺术品在维港展示,这些项目既未能获得市民认同,也显露了政府执行力的表面化。

  公共机构的这种作风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香港回归27年来,特区政府及公营机构在实际执行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政策推行往往只停留在口号层面,如「由治及兴」这样的表述缺乏具体行动支撑。

  03 签注政策陈旧,区域协同受阻

  香港与内地间的签注政策陈旧,已严重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内地居民赴港签注仅有7天有效期,与长达21天的全运会赛程严重脱节。

  这种政策不匹配直接阻碍了内地观众赴港观赛的热情。与杭州亚运会实行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相比,大湾区的签注便利化程度明显落后。

  技术上已支持政策升级,内地电子签注系统能够实现弹性管理。海南针对外国旅客的免签政策还设立了「赛事签证」类型,这些经验都值得香港借鉴。

  04 湾区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恐被浪费

  2025年全运会是中央送给大湾区的一份厚礼,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赛事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观赛的同时,也会到周边地区旅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去年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就吸引了全球观众,为本地酒店、餐饮及零售业带来逾3亿港元的经济效益。全运会作为规模更大的赛事,本应产生更大的带动效应。

  体育盛事从来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带动旅游、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香港本可藉此机会推动「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多元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丰富多元。

  香港特区政府应当反思:为何一场理应点燃全民热情的体育盛事,在你们手中变得如此冷清?当局者满足于表面文章,沦为「交功课」式的形式主义,却未能让市民真切感受到盛事的热度。相比之下,广东省通过媒体矩阵的积极宣传,已成功营造出全民期待全运会的热烈氛围。

  全运会倒数百日已过,留给香港调整策略的时间已然不多。与其继续喊口号式的宣传,不如实实在审视问题所在,让这场来之不易的体育盛会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