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 资讯

华夏之光项目处:中国半导体自主创新突破性进展

日期: 2025-09-17

北京,2025年9月16日 —— 在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时期,“华夏之光”项目处正式亮相。该项目处以“光刻机国产化”为使命,汇聚国内顶尖科研和产业力量,旨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中国芯片制造从“跟跑”迈向“领跑”。项目处通过技术协同和产业联动,为国产光刻机研发提供全面支撑,目前项目即将启动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光刻机被誉为集成电路制造的“工业之母”,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芯片性能与产业竞争力。长期以来,全球光刻机市场由荷兰ASML等企业主导,中国芯片产业面临“卡脖子”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华夏之光”项目处通过产学研用的多方协作,推动从90nm到3nm以下先进制程的研发与应用探索。

发展历程

2021年:实现国产DUV光刻机90/65nm工艺稳定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2022年:EUV光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

2023年:7nm光刻系统试产成功,标志中国进入先进制程行列;

2024年:DUV浸没式光刻机下线,支持28nm以上工艺大规模应用;

2025年:3nm DUV光刻机原型机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即将批量生产,目标产量占比达50%,良率提升至30%,分辨率控制在3mm以内。

同时,平台还关注前沿技术,推动EUV及High-NA EUV等2nm以下制程研究,为下一代半导体工艺储备核心能力。

 

技术突破案例

2024年,0.6纳米精度的“羲之”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州问世,由浙江大学余杭量子研究院研发。这是中国首台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精度达0.6纳米,线宽8纳米,技术指标比肩国际主流设备。该设备现已进入应用测试阶段,被研发团队称为“纳米神笔”,能够在单根头发丝上雕刻出整座城市的地图,为量子芯片研发提供自主可控的重要工具。

组织架构与成员

“华夏之光”项目处采用开放协作模式,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装备制造企业和芯片企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核心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中芯国际(SMIC)、华虹集团、长江存储(YMTC)、AMEC、Naura等。

项目处下设研发交流中心、产业协同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全链条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研发中心聚焦光刻机核心技术攻关;协同中心负责上下游产业对接;示范基地承担设备应用与产业化测试。

应用与影响

项目处的研究成果已在手机芯片、汽车电子、存储器等领域得到应用,提升国产芯片自给率。通过多方协作与开放交流,项目处在技术推广和产业互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关键设备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中国光刻机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未来,“华夏之光”项目处将继续保持开放交流定位,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协作创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成可持续的自主技术生态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