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合肥工业大学“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在孙超平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的思绪与不同时期母校的发展交织,共同了解了学校在江淮大地的奋斗历程。
队长张毅然带领大家了解前言
从1945年办学设施简陋的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到今日地跨两市、拥有四个校区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双一流”高校,合肥工业大学的八十年,是一条坚定的工业报国路。
孙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校史
1945年10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成立,师生们在设施匮乏的艰苦环境里,坚持学习钻研,为国家工业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建设中壮大筋骨,吹响了工业兴国的号角。从最初的“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到1958年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期间学校屡次易校址、更校名,最终实现了由矿业单科向多科性工业大学的第一次跨越。 1960 年,合肥工业大学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 64 所重点大学之一,跻身“工业兴国”的国家梯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工业兴国之智慧传递到了国产第一台三相异步电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留下了“工大印记”。
1979 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表彰合肥工业大学在改革中勇挑大梁,为工业兴国与工业强国注入力量。八十年代,彼时流传着“汽车三分天下,合工大独占其一”的说法,反映了合肥工业大学为中国汽车业界做出的贡献。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学院合并,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有力推动了学校朝着综合性工业大学的方向迈进,奠定“工业脊梁”地位。
在科研成果展示区,工大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工业报国”的挺膺担当,成员们见证了学校在新时代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与创新实力的进步。
部分时间节点和科技成果模型展示
如今合肥工业大学现已建设成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学术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朝着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迈进。回顾往昔,合肥工业大学筚路蓝缕,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展望未来,它将继续秉持“工业报国”的初心,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智慧动能与战略力量。
校史馆入口团队合照
自 1945 年诞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在八十年风雨中砥砺前行,以“工业报国”为初心,书写了一部艰苦奋斗与精神传承的史诗。今天,当他们这些年轻的身影站在校史馆前,眼底的光与八十年前先辈们在陋室中点亮的烛火相映,溯源校史不是为了复刻过去,而是要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在脚下的土地上继续生长,带着这种精神续写属于中国工业的新篇。
合肥工业大学“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供稿
文:余搏洋 张毅然 孙佳澍 余学锋
图:苏梦园 张雯涵 党文清 吴艺萍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