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活下来,就要替牺牲的兄弟尽孝!”——这是42年前南疆战场上4名年轻战士的生死约定。如今,62岁的长沙老兵朱豫刚用半生时光践行这句诺言。2025年3月24日至30日,老兵朱豫刚第42次踏上广西边境的“归途”,带着13万支鲜花、65000盏长明灯和10000面国旗,为7000余名长眠于此的烈士点亮“回家的路”。这场跨越时空的祭奠,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成为一场全民尊崇英雄的精神接力。
朱豫刚为烈士扫墓 刘海初摄
烈士陵园里的“候鸟”:42年风雨无阻回家路
广西宁明烈士陵园松柏凝翠,794座墓碑静默矗立。朱豫刚带着侯志国、陆会荣等9名老兵,湖南“兵妈妈”拥军团(去掉),长沙拥军爱国人士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多名志愿者俯身擦拭每一块墓碑,轻轻摆上鲜花与长明灯来祭奠英烈。灯光如星,映照着碑文上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2岁,却永远定格在保卫边疆的烽火岁月中。他如“候鸟”般年复一年奔赴广西靖西、那坡、宁明、法卡山、龙州、匠止、南山、防城港8座烈士陵园,从青丝到白发,从未间断。
朱豫刚在龙州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 舒建国摄
生命承诺:用鲜血浇灌的精神传承
这场跨越42年的祭奠,始于血与火的淬炼。1981年5月5日,战斗打响了。当朱豫刚往阵地返回的时候,碰到了自己的战友王幼连、高俊震、周幸福,王幼连说:“豫刚啊,这场战争会打得非常激烈,如果我们几个谁活了下来,一定记住帮忙回去照顾下彼此的父母,每年到广西来走一走,我们搞个这个约定行不行?”朱豫刚满口答应。令朱豫刚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天时间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自己虽然身负重伤,却成了唯一活着回来的那个人。当年在枪林弹雨中立下的生死约定,最终成为朱豫刚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42年来,他先后为7位烈士父母养老送终。42年来,他从最初独自祭扫法卡山烈士陵园,到如今带着志愿者一起守护边境8个烈士陵园。他——湖南老兵朱豫刚已经成为部队精神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从“一人之诺”到“万人之志”:一场跨越时代的信仰接力
祭奠仪式上,朱豫刚与志愿者们一起擦拭墓碑、敬献鲜花,为烈士换上崭新的国旗,点燃象征传承的长明灯。数千盏长明灯在陵园内亮起,寄托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这是朱豫刚特意准备的,他说要让战友看见今日的中国。
老兵朱豫强以深情的萨克斯独奏《我的祖国》、《怀念战友》等曲目,将追思之情推向热潮。乐声悲壮,枝叶沙沙,仿佛与乐曲共鸣,为长眠于此的烈士低吟哀悼。数千盏长明灯熠熠生辉,宛如当年战士们坚毅的目光。
精神永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42年,足够让一棵树苗参天,也让一颗初心历久弥坚。42年,沧海桑田,朱豫刚却用半生时光丈量着从承诺到坚守的距离。42年,足以青丝变白发,却没能改变一个老兵的初心。他用半生时光告诉我们:精神不会褪色,英雄不会被遗忘。
朱豫刚的“清明归途”早已超越个人行为,成为全民尊崇英雄的文化符号。正如那盏长明灯——烈士的荣光永不熄灭,民族的记忆永不褪色。2025年的春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祭扫,更是一个国家对自己英雄的庄严回答:“山河记得,人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