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行业多方共赢的生态合作体系,由中望软件牵头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等单位,联合推出“标杆100”案例采集栏目,邀请100位教育行业标杆先行者,分享在培养国家战略人才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本期走进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根据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华的教育实践经验整理。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是铜川市人民政府直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05年9月正式挂牌运行。现设师范教育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孙思邈医学院4个二级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最具实力和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是国家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建设试点单位,陕西省首批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获评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两大专业群,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十大专业。
战略抢位,构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 “制造强国” 与 “新质生产力” 战略背景下,机电工程学院(简称“学院”)以 “智能制造” 为核心,在围绕 “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 三大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战略定位: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聚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运维等领域,构建 “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 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布局: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联合中望软件等企业共建 “工业软件应用中心”,打通 “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产业服务” 全流程;制定《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五年规划》,明确 “岗课赛证” 融通的培养路径,将国产工业软件应用纳入核心课程群。
张书记表示,院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战略支撑合作。作为国产工业软件龙头企业,中望提供的中望 3D 设计平台与数字化装配仿真软件,填补了教学中 “国产技术工具缺失” 的空白。其全流程解决方案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校即可掌握适配中国制造场景的核心技能,为服务 “卡脖子” 技术攻关储备人才。
技术赋能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
(一)技术赋能:国产工业软件解决教学难点
张书记坦言,传统工科教学存在 “理论与实践脱节、复杂工艺难模拟、创新设计工具受限” 等痛点,中望软件(如中望3D和中望数字化装配及加工虚拟仿真软件等)的出现,被深度融入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三大突破:
●设计创新能力:从 “理论建模” 到 “全流程创新”,通过中望 3D 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功能,学生可完成从概念设计到结构验证的全流程实践,相较传统CAD教学,复杂零件设计效率提升40%,创新方案落地周期缩短50%;
●工艺优化能力:从 “纸上谈兵” 到 “虚拟调试”,利用数字化装配仿真软件,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线调试,规避真实场景中的设备损耗风险,工艺优化能力提升 30%;
●跨学科整合能力:从 “单一技能” 到 “复合应用”,中望软件支持 CAD/CAE/CAM 一体化操作,学生可在同一平台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加工的全流程。中望软件内置 GB国家标准件库(如螺栓、轴承等)及行业设计规范,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掌握符合国内制造业需求的设计标准。
同时,这对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现场工程师”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国产技术适配性:中望软件兼容国产操作系统与硬件生态,支持GB标准件库与行业规范,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需求无缝对接;
●全周期技能覆盖:从零件设计、装配验证到数控加工的全流程工具链,构建了 “虚拟设计-物理实现” 的闭环教学体系,培养学生 “懂设计、会仿真、能工艺” 的复合型能力,精准匹配智能制造岗位对 “现场工程师” 的技术要求。
(二)产教融合:共建 “现场工程师专项班”
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双方共建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专项班”被视为产教融合的标杆案例,主要创新模式概括为 “双主体育人、三阶段递进、四维度协同”,包括以下方面 :
●课程共建:联合中望软件开发《工业软件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智能产线虚拟调试技术》等 6 门新型课程,嵌入企业真实项目(如某装备企业减速器优化设计),项目化教学占比达 70%;
●师资协同:实施 “双导师制”,中望资深工程师(含 3 名认证讲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企业导师承担 40% 实践课时,同步开展 “教师下企业实践” 计划,累计培养 “双师型” 教师 12人;
实战场景植入:依托校企共建的 “中望工业软件实训室”,引入企业级服务器与仿真平台,学生可参与中望承接的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完成从三维建模到有限元分析的全流程实操,累计产出合格设计方案6项。
在此其中,中望软件充当了 “产业导师” 角色:不仅提供技术工具与项目资源,更主导制定《现场工程师能力标准》,将行业前沿技术(如 AI 辅助设计)转化为教学模块,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升级同步。
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成果显著
(一)人才培养:竞赛认证成果反哺就业
近三年,学院学生依托中望平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赛项中获国家级奖项 5 项(一等奖2项),在2023-2025年度期间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望杯” 机械零部件设计与成图等赛项中获奖十余项,获奖数量较合作前增长200%以上。
累计 217 名学生通过中望软件 “1+X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初级认证通过率92%,中级认证通过率7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学院所推进的技能竞赛与行业认证的双轨机制,所取得的成果产生了反哺效应,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专业社会认可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业建设:竞赛获奖项目转化为《典型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案例库》等教学资源,推动课程内容迭代升级;
●就业竞争力:获证学生就业率达98%,较未获证学生高15%,平均起薪提升22%,主要就业于中望生态企业及本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二)产教融合:创新范式获行业关注
从“引入软件”到“共建实训室/教材”,再到“共育人才标准”,学院与中望软件双方合作形成了 “引入软件-共建生态-共育标准” 模式,对 “教学-研发-产业” 闭环:
●技术反哺教学:中望将前沿技术(如基于云平台的协同设计)同步至教学场景,解决职业教育 “滞后性” 难题;
●研发需求对接:通过共建实训室,学院教师参与中望软件的教育版功能测试(如简化版仿真模块开发),累计提出优化建议11项,其中3项已落地应用,形成 “教学实践-软件迭代-产业应用” 的正向循环;
●标准共建共享:联合制定的《智能制造领域工业软件应用人才培养标准》被纳入中望合作院校推荐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产教融合生态;
●社会认可度:学院连续两年获评 “中望软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该模式为广大职业院校与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合作提供了 “技术赋能教学、教学反哺研发、研发驱动产业” 的可复制范式。
共建 “产学研用”融合生态
学院希望能与中望软件、研究所、行业协会联盟等行业伙伴,构建 “政行企校研” 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生态,协同发力支持教育行业发展:
●专业建设交流:建议中望软件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等机构,定期举办 “国产工业软件教育应用论坛”,发布《职业教育工业软件应用白皮书》,推动院校间教学经验与技术应用案例共享;
●外聘专家导师:邀请行业协会联盟(如工业技术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教授、企业技术骨干担任 “产业教授”,每年开设不少于 2场前沿技术讲座,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联合申报课题:以中望为牵头单位,整合院校与研究所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 / 省级产教融合课题(如 “科教融汇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中望软件的工业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争取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
●实训就业联动:由中望搭建 “产教融合人才服务平台”,统筹联盟企业实训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 “认知实习-跟岗实训-顶岗就业” 一体化通道,目标实现共同体内企业定向就业率不低30%;
●技术创新协同:依托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 “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研究所专家” 联合攻关机制,面向中小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如数字化转型诊断),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铜川职院与中望软件的合作还在继续。未来,双方将继续瞄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远大目标,为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让产教融合的硕果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持续发光发亮。
关于中望软件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CAx解决方案商,拥有7大全球研发中心,深耕教育领域16年,为超4000所院校及8.5万所K12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支持。
关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
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2017 年于北京成立,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挂靠单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秘书处设在电子五所,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行业纽带作用,持续开展产业研究、公共服务、生态培育等多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发展。
关于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
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11 家主要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中心于 2022 年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筹建,聚焦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攻关与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替代。
关于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
由工软数创牵头组建,院士领衔专家团队,汇聚近百家单位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主攻设计与仿真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